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2年3月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市场冲突 俄乌冲突殃及汽车芯片供应 舍弗勒推出创新电驱动用轴承解决方案 北汽与江西省政府签协议 恒驰5对恒大业主发起价格调研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俄乌冲突殃及汽车芯片供应

□ 作者 张卓然

自俄罗斯军队2月24日晨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愈演愈烈。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地区局势扑朔迷离,也为全球汽车行业蒙上阴影。据悉,大众集团在德国东部的两家汽车工厂由于来自乌克兰西部的供应商供应中断被迫停产,在俄罗斯有大量业务的雷诺也预计将受重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去年饱受缺芯困扰的汽车行业来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很有可能会令初见起色的缺芯问题再度落入深渊。

乌克兰掌握芯片制造关键原料

“俄乌地区是氖、氪和氙等稀有气体的重要产地,俄罗斯负责粗气分离,乌克兰负责精制后出口,乌克兰供应了全球70%的氖、40%的氪和30%的氙。这三种气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招银国际在研报中指出。

稀有气体是指元素周期表上所有0族元素对应的气体单质,也称为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在半导体产业中应用较广。例如,氩气用于等离子沉积和蚀刻工艺,氖气可用于芯片制造与高压氖灯填充,氦气用于电子制造中的冷却、等离子处理和泄漏检验等。

在稀有气体的供应链上,俄罗斯与乌克兰占据重要地位。据悉,俄罗斯的稀有气体资源储量丰富,而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钢铁冶金以及空分(空气分离)等工业技术,拥有扎实的气体精制装备基础,气体精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此次俄乌冲突,或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稀有气体供应产生巨大影响。

供应链存疑,白宫发出警告

半导体制造商所需要的部分有机化合物以及稀有金属的供应链也在俄罗斯。

据美国一家市场研究机构Techcet的报告,许多半导体制造商依赖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材料。该报告指出,俄罗斯是美国市场所需的全氟丁二烯(C4F6)气体的重要来源;美国有超过90%的半导体级氖气供应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也是金属钯的重要原产地,约占全球42%的市场份额,而钯是制造传感器、内存所需的重要金属。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科协会(SEMI)全球公共政策副总裁Joe Pasetti于近日向会员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评估关键芯片制造供应的缺口,指出C4F6、钯、氦、氖和钪等原材料存在潜在的供应中断问题。

与此同时,白宫已经警告芯片行业要确保供应链多元化,以防止俄罗斯对美国出口限制的威胁进行报复。

断供,还是涨价?

稀有气体以及其他原材料是否会因此轮俄乌冲突而断供?从目前行业人士的判断来看,断供应该不至于,但是大幅涨价恐怕在所难免。原本全球缺芯危机仍未缓解,缺芯问题必然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随着疫情、芯片荒等影响,稀有气体的价格从2020年下半年起便一直保持上涨行情。我国的氖气(含量99.99%)价格从2021年10月的600余元/立方米上涨到了目前的1700余元/立方米,氪气市场均价从1万余元/立方米上涨到了3万余元/立方米,均已有约3倍涨幅。随着俄乌冲突升级,稀有气体价格预计将延续上涨趋势。

不过,对于芯片与半导体生产商的供应链而言,目前危机感似乎并不强烈。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发言人William Moss表示:“公司预计氖气供应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这份自信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公司强大的库存储备。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资深分析师任路指出:“目前,全球半导体公司稀有气体库存正常使用6个月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考虑到目前全球的芯片供求状况,稀有气体供应仍然值得警惕,一旦上游供应减少,下游晶圆厂寻求替代供应商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时间验证,影响到晶圆产能。Techcet预计,未来4年内,氦、氖、钯、钪、C4F6等材料的需求量将增长37%以上,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最近在美国俄亥俄州、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发布了新产品,都会助推对材料的需求。

汽车行业需“争口气”

针对可能减供、极端情况下可能断供的稀有气体,我国目前已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考虑到国外的头部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国内目前仍是追赶者姿态,国产替代有待时日。

“中国是全球钢铁大国,对于这些稀有气体的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生产工艺也比较成熟,不再是能够‘卡中国脖子’的技术了。”任路表示,即便外部供应链中断,中国完全可以组织紧急生产以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但是,供应是否充足,仍有待验证。根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9年的数据,林德集团、法国液空和美国空气化工三家巨头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工业气体市场份额,而国内最大的企业杭氧股份仅占全球1%的市场份额,稀有气体产能更是很难与全球头部企业比肩。

对于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缺芯之苦的汽车行业来说,不少车企都已向供应链上游穿透,直接找到了芯片厂、晶圆厂开展合作。然而,随着俄乌冲突再度给芯片供应蒙上阴影,也对车企提出了更深一层的要求:需不需要从芯片厂、晶圆厂等一级供应商处继续向上穿透,将原材料的风险也纳入供应链风险的考量?目前来看,这种更深一层的考虑,进一步向上游“争口气”的动作,对于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是有必要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