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2年3月2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声音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回顾与展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回顾与展望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5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已成功运营于全球各主要市场,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罗兰贝格进入中国市场30余年以来,已为众多中外企业提供战略、运营及业绩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罗兰贝格已在中国成立5个办事处,拥有360余名咨询顾问。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复苏,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逐渐恢复。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及渗透率均创历史新高,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稳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概览:景气向上,发展可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突破333万辆,同比增加1.6倍,渗透率已达15.5%。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内生需求驱动阶段

初期新能源汽车市场起步于由政策主导,市场本身并无自发驱动力。随后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重点逐步从终端产品补贴向产品使用周期各环节转移;二是不同类型的汽车“玩家”涌入并开始积极布局,产品供给逐渐丰富。

短短两年后,2020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崭新起点。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补贴退坡的冲击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强势发力。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与成本节降,充满吸引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层出不穷,而且产品力与体验好感度大幅提升,进而逐步释放消费者需求,催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超预期稳步增长,多种因素推动燃油车替代革命

1.政策驱动:双碳政策长期布局,叠加双积分政策及补贴短中期引领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颁布“1+N”政策体系,促进双碳战略实施落地。同时,“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了各行业的降碳措施。其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承担着重任,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直接影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未来,在双碳政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乘用车的加速渗透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将会是汽车产业至关重要的核心举措。与此同时,国家积极调整双积分和补贴政策,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短中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产品驱动:供给端百花齐放,丰富车型层出不穷,主机厂采取不同路线,加速催化燃油车替代

从车型结构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供给正逐步大型化且多元化。从过往三年乘联会提供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结构有着逐步大型化的趋势。得益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小型车已大幅渗透,而多元车型仍层出不穷,逐步向B级车型渗透。

自主品牌积极布局,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强势渗透纯电动车领域。合资品牌更多以混动车作为切入点,尝试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特斯拉品牌为纯电动车市场的主力军。豪华品牌仍以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轮驱动进行试探。

3.需求驱动:消费者的核心痛点逐步消除,市场培育期已过,需求将快速释放

罗兰贝格于2021年9月进行了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兴趣与日俱增。其中,68%的燃油车车主已经考虑下一辆车购买新能源汽车,而且接受程度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并且仍在不断上升。

此外,得益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长期培育,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认知最为正面,叠加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所带来的全产品使用周期成本节降及残值优化,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正被逐个击破,将有效从需求端推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趋势中的产业链机遇:共建生态,迎接变革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进入由内生需求驱动的第三发展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步从传统线性产业链拓展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四层生态圈,即出行层、载体层、服务层、基建层。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智能化、电动化等颠覆性趋势,将不只对传统整车制造等产业链“玩家”产生影响,还将进一步引爆生态圈的全新变革机遇,“车-桩-站-人-云”的多位一体补能体系也将逐步形成(图一)。

新能源车企核心竞争力分析:大浪淘沙,谁主沉浮

随着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浪潮的裹挟,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竞争日趋激烈。迄今为止,头部造车新势力品牌凭借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及智能化技术形成的“护城河”,销量持续向好。相比而言,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历史负担更重,由于需兼顾燃油车产业相关业务,构建新能源汽车全新生态体系对组织架构、生产研发、渠道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大挑战。

在造车新势力的巅峰时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曾同时出现300多个造车新势力品牌。而在经过融资及量产交付等多轮大浪淘沙之后,市场上年销量超过1万辆的新势力品牌不足10家。以头部造车新势力品牌“蔚小理”为例,他们分别在敏捷组织架构、差异化产品定位、电池延保服务等维度具备核心竞争优势。

“用户运营力”作为产品力和渠道力之外的企业第三大核心驱动力,造车新势力必须在此打破传统边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构建“培养与用户亲密关系”的精益化运营能力。而相较于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在平台架构与生产能力层面更胜一筹,未来仍需结合创新营销手段和用户运营力,进一步贴合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心智,与他们产生共鸣(图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