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2年9月1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市场动态 白电“抢食”热管理系统为哪般? 中国智能电动车加速“出海”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电“抢食”热管理系统为哪般?

□ 本报记者 甘文嘉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最大的变化除了“三电”,就是热管理。热管理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高价值细分赛道。

风口之上,更有想象力的市场引来更多抢食者,其中包括格力、美的、海信等一众白电企业。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受追捧

前段时间,中信证券六位首席分析师拆解特斯拉Model 3,研究报告中提及的“热管理”引起了广泛关注。Tesla Model车型中的热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全耦合热力循环,实现整车能量统筹和热量二次分配。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预计于2023年量产。麒麟电池从热交换本质着手,重构水冷系统,换热面积扩大了4倍,提升了电芯换热效率。

资本市场认为,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叠加更高安全性的要求,热管理系统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受此影响,在二级市场上,热管理概念股表现不凡,相关股票出现大涨,创出阶段性,甚至历史新高。

汽车热管理系统是调节汽车座舱环境(温度、湿度等),以及汽车零部件工作环境的重要部件。传统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调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制热)。热管理系统对于电动汽车的电器工作效率、能耗、续航里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能够直接影响驾乘者的用车体验。

热泵空调是方向

相比传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工作特性也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温精度、系统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锂电池温度高于 35℃时需要降温散热,低于-5℃时需要加热复苏。在低温环境中,锂电池充放电性能下降,容量大幅减少。为帮助电池快速恢复,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具备电池制热功能,常见的方式有PTC制热和热泵制热。

对于纯电动汽车,由于没有发动机作为空调压缩机的动力源,也没有发动机余热可以利用进行取暖和除霜,需要采用PTC加热系统,热效应显著,但在低温环境中,暖风耗能大。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不同,车辆续航里程会减少20%-40%,当续航里程成为客户购车的重点考量因素时,有其应用局限性。

而热泵系统能通过制冷剂的气液转换,将空气中的热量转化为自身的内能,能效系数比PTC加热高出2-3 倍,较PTC最多可减少2/3的能耗,更好地满足了低温节能的需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新蓝海,竞争格局未确立

根据公开的数据测算,传统燃油车整套热管理系统价值量大约为2510元,而纯电动车单车价值量为6530~7530元,为传统燃油车的2-3倍,形成电动压缩机、PTC加热器、电子膨胀阀、电池冷却器、水冷板、电子水泵等部件的新需求。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热管理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2019-2025年,国内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预计可从110亿元扩大至4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0%。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燃油车热管理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格局稳定。日本电装、韩国翰昂、德国马勒、法国法雷奥四家巨头凭借在传统燃油车空调市场占据的系统集成和客户优势,在全球热管理市场合计占有超过50%的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就目前国内外厂商对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还没有一个明显占优的方案,各个方案差异较大。相比国外厂商,国内厂商更具有本土配套和成本优势。

国内传统热管理系统厂商,如华域汽车、三花智控、银轮股份、奥特佳、松芝股份等近几年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努力拓展国内外客户,获得了特斯拉及造车新势力等新能源车企的热管理产品订单。

白电企业入局“抢食”

风口之上,更有想象力的市场引来更多抢食者,其中包括格力、美的、海信等一众白电企业。

目前,多个家电巨头均已布局或新增了汽车热管理业务。

海信家电旗下的三电美国公司近日获得来自特斯拉的两款电动压缩机项目订单,并锁定5年供应量,上量后预计每年的订单量合计价值超过1亿美元。美的于2021年完成了1亿台家用空调压缩机的销售,并开始了第1台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制造。格力方面则透露,已推出专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纯电动热泵空调。

对家电企业而言,疫情反复暴发,原材料、海运费“涨声”一片,缺工、缺芯、缺箱(舱)、缺电,订单保供难、成本上涨快,行业盈利空间被压缩。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广阔的市场,将给家电企业带来巨大机会。

专家表示,家电企业转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具有优势。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部件中的电子膨胀阀、四通阀、PTC等部件与家用空调的技术同源;而新能源汽车空调和热泵系统也与家用空调高度类似。

随着更多家电上市公司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扩张,有望成为产业上升周期中较大的受益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