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4年2月1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新能源车企的海外战事:困境与突围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能源车企的海外战事:困境与突围

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已是无可争议的新兴势力。

成绩背后,中国车企拓展全球市场的过程也遭遇来自海外市场的诸多挑战。

2023年年初,土耳其提出对中国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加征40%的关税,而对其他国家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征收10%的关税;年底又提出“来自海外申报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必须额外获得许可文件才能进入”等附加条件;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盟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正在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12月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从2024年开始,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如果包含中国等国家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不再有资格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的高达7500美元税收抵免。

种种政策制约,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之路暗礁丛生。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政治风险,2024年,中国车企将在海外市场迎来大考。

 

出海,到新兴市场

 

“老势力”瞄准东南亚。

根据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商在东南亚销售了75%的电动汽车,引领了东南亚的新能源汽车转型。在东南亚,泰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汽车市场是最值得关注的四大主要市场。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汽车行业资深观察人士王洪浩前往泰国曼谷,参加第40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他观察到参展的30多个汽车品牌中,中国品牌电动车销量持续领先。“如今,泰国消费者已经认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最专业,不仅极具性价比,而且颇具品牌优势。在电动汽车领域,日系车和德系车已经无法与中国品牌汽车等量齐观。”

在中国品牌的带动下,本届泰国车展,参展电动车订单首次超越燃油车。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泰国媒体《曼谷邮报》报道,中国新能源车企主导了此次车展。

中国车企在泰国布局,最早要追溯到10年前。

2012年,上汽集团联手泰国正大集团成立上汽正大,开始布局泰国市场。2019年,上汽正大开始在泰国销售纯电车型,是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早的入局者之一。除了泰国之外,在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尼,上汽则布局了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产品。继上汽后,第二波出海东南亚的中国汽车品牌是长城汽车。

比亚迪在东南亚的发展同样突飞猛进。2023年3月,比亚迪宣布其位于泰国罗勇工业区的工厂正式奠基,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年产能为15万辆,产品主要销售到东南亚和欧洲。2023年,也是比亚迪在马来西亚乘用车市场开疆拓土的元年。

“新势力”偏爱中东。

2023年,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完成两次融资,两笔资金均来自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长城华冠和华人运通分别与约旦、沙特达成数十亿美元合作协议;北汽新能源获得阿联酋本奥米尔集团的采购订单;极氪和小鹏则双双在创新之国以色列进行布局;中国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落户阿布扎比中阿产业园,并获得中东乃至全球首个国家级全域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在迪拜环酋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担任区域销售总监的Juno说,如今,在迪拜上下班通勤路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辆车从自己身边“嗖”地一下,绝尘而去。在过去,这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一辆兰博基尼等品牌跑车;而现在可以大概率确定,这是一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

在能源转型方面分外激进的澳大利亚,正在迅速转向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澳大利亚超过86%的纯电动汽车来自中国,在电动汽车类别中,中国制造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逆境中的全球化

 

中国车企欧洲遇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必然给欧美传统汽车强国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毕马威一位经济学家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将占据欧洲市场15%的份额,实现出口飞跃式增长。

内外承压之下,2023年10月4日,欧盟正式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启动为期一年的反补贴调查,并且可能会在未来9个月内实施反补贴税等临时措施。调查将重点关注所有由中国制造、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不仅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车企,也包括特斯拉等在华生产的独资或合资品牌。

但是,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王洪浩说,法国、意大利两大汽车生产国在汽车品牌和价格定位上与中国新能源汽车较为接近,但中国厂商占据全球70%的动力电池市场,持有庞大的电动汽车生产专利数量,与零部件和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欧洲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法国、意大利两国汽车工业的威胁无疑最为显性,法、意两国对于推动欧盟设置贸易壁垒也最积极。

对于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欧洲另一汽车产业大国德国的态度相对中立。

王洪浩分析说,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并不属于同一价格定位,受中国车企冲击较小;另一方面源于中国市场对德国车企而言,举足轻重,“事实上,不少德国汽车品牌已经转向使用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缩短生产周期,再叠加其本身的品牌溢价,就像打游戏时使用有效外挂,实现降维打击。”王洪浩说。

就在2023年11月17日,虽然欧盟已经正式启动了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但欧盟委员会依旧根据《欧盟合并条例》批准了雷诺和吉利的合资企业。

 

从出口贸易转向海外经营

 

2023年,中国车企加快了海外收购、投资并购、海外建厂的步伐,注重本地化生产、运营能力建设,由单纯的“出口贸易”向“海外经营”转型,朝着全球化发展更进一步。

在欧洲市场,地处欧洲中部内陆地区的欧盟成员国匈牙利,成为不少中国汽车制造商及产业链供应商的共同选择。匈牙利是第一个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欧盟国家,并且与欧盟、加拿大、韩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为匈牙利的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2023年12月22日,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早在2022年8月13日,宁德时代便发布公告,拟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建设电池产业基地。这意味着,宁德时代海外第二大基地落户匈牙利。“宁王”官宣带动了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纷纷落子匈牙利。

而在东南亚市场,有“东方底特律”之称的泰国也成为中国车企的布局重点。

全球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车企出海白皮书》中谈到,一流车企品牌普遍遵循“非主流市场试水、主流市场扎根、非主流市场辐射”的发展路径。

因此,中国车企在海外重点国家的本地化转型,是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日本汽车领域知名专家中西孝树,在其所著《CASE革命:2030智能汽车时代》一书中谈道:“中国车企的发展战略不是用新能源汽车占据整个市场,而是凭借电池位居世界第一的竞争力。搭载廉价电池的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将会压制住高耗油的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的竞争力。”

如今,欧、美、日、韩传统老牌车企正面临转型困境,中国车企的发展路径却代表了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征程道阻且长,但如果能够保持技术领先、加速产业迭代,必将迎来中国车企全球化拓展的大机遇。(文章来源:霞光社 作者:李小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