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5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已成功运营于全球各主要市场,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罗兰贝格进入中国市场30余年以来,已为众多中外企业提供战略、运营及业绩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罗兰贝格已在中国成立5个办事处,拥有360余名咨询顾问。
站在汽车产业观察者的视角,罗兰贝格汽车团队前瞻了2025年六大关键行业主线。
价值体系的重新定义
场景化产品定义:车企需要深度理解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通过整车设计优化与多配置的灵活联动,为用户创造独特且难以替代的用车体验。
差异化品牌营销:品牌营销的核心目标远不止于“高端化”,更重要的是传递产品之外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体验价值、社交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创新:车企需要从零部件的供应稀缺性、对整车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成本效益等角度慎重评估自制策略,集中资源于关键技术,优化资源分配并提升开发效率。
除了整车制造和销售外,车辆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应成为车企和零售服务商寻求价值增长的重点方向。
成本压力的全链传导
我们可以看到,降本增效已成为汽车产业企业当前的通用主题。特别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应该更多关注本地化设计,减少全球化平台带来的成本,优化研发布局和提高研发效率。经销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寻求成本机会,包括优化库存管理、建立数字化销售渠道、简化销售流程、集中采购和减少非核心支出等。后市场服务企业优化服务流程、引入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提升员工技能、强化库存备件管理等一系列数字化提效手段正成为提升成本竞争力的关键。
此外,零部件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Go-To-Market(GTM)模式并加强部件流通链路的利润透明度管理,从而优化整体利润结构。
组织机制的求新求变
自主品牌体制机制改革加速:预计传统车企的改革将聚焦两大方向:其一是管理模式转变,随着自主品牌贡献度提升,集团需要将过往的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强化“研产销”一体化运营;其二是明晰各品牌定位以减少利益冲突、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集团体系化优势。面对自主品牌发展的加速度,零部件企业需要与下游主机厂客户探索协作模式,缩短部件导入周期。构建跨部门、更敏捷协作、可复用的研发与交付中台架构,将是零部件企业在2025年提升对大客户需求高效响应的发力点之一。
合资企业自我转型持续追赶:通过尝试技术合资等创新商业模式为起点,找到对组织内部冗长的决策流程、低效的采购体系和迟缓的车型迭代实施改革的抓手与决心。同样,国际零部件企业需要积极跟进,进一步健全本地合规体系等。预计2025年零部件领域中外合资合作探索将呈现更多新进展。
数字变革的深水探索
技术驱动凸显:车企正在尝试通过生成式AI,提升品牌个性化水平,改善客户互动体验,并在营销中实现更高的效率。
流量经营持续:加大公私域联动的建设投入。
关键意见车主(KOC)重要性凸显:强化社交媒体和社群运营,构建整车厂主导的C2C传播链路。
零售端持续智慧化:加强技术覆盖度和应用深度。
在营销端持续深耕数字化的基础上,产销一体的前端数字化体系建设同样在提速。
全球布局的踌躇前行
预计2030年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中,大约有50%来自本地化制造。
国际化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首先,在思维上应转变中国总部定位,改为全球总部定位。其次,总部职能应逐渐具备全球管理和服务能力,海外需要优先构建面向本地终端用户的产品、品牌、服务等职能,并逐步完善属地人才管理机制。
本地化全价值链能力锻造:在海外产品端,车企需要立足全球规划和定义车型,强化本地市场洞察与产品适配,打造全球爆款产品;在制造端,探索多模式的本地化方案;构建标准化管理、成本管控和全球产能协同体系,强化本地制造单元盈利能力;在销服端,持续加强终端管控能力并针对本地偏好匹配品牌价值体系和传播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整合营销。
高价值品牌高地和体系能力建设并举,打造样板市场。
零部件企业以长期附加价值与合规合作,进军高利区域。此外,对当地车企需求更敏捷的响应,抑或是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深度融合。
前瞻技术的“落地开花”
我们认为,2025年将呈现三大技术趋势。
核心技术提速上车:AI在整车与产业链条上将加速端到端的应用,实现Transformer+BEV的全面应用到感知-规划-决策的端到端AI应用;AI在研发端的应用场景也将持续扩大,并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大模型同样将影响智能座舱的多模态融合应用。在电化学领域,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预计在未来2-3年内迎来入市热潮。超过20000rpm的高效率、高密度电驱动总成将在乘用车上实现量产;全域800V架构将逐步普及,成为中高级别量产车的标配;主动悬架线控技术适应更多复杂用车场景。
智慧交通场景探索:eVTOL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2025年加速商业化进程。
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汽车出行生态不断扩容,并进一步与人工智能、交运物流、消费电子、健康医疗等产业融合。企业更需要找准角色定位,优化商业模式,为下一个五年的技术布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