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不满《汽车销售管理办法》难产,向商务部“逼宫”了。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商务部递交了关于尽快出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报告。
《办法》的出台可以说是一拖再拖。早在2014年9月,商务部就已经组织相关人士召开三次座谈会,就《办法》修订细则征询意见。随后有消息称,《办法》或将于2014年12月在商务部网站公示。然而,就在2014年年底,商务部再度公开征求意见。但是,原定于2015年1月面世的新版《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并未如期而至。
经销商的弱势地位将得到改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称:“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生产(供应)企业产能过度释放,现行的汽车产销体制下,汽车经销商库存高企,资金压力大增,经营成本上升,进销价格倒挂,效益严重下滑……致使经销商与生产(供应)企业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汽车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到底有多大呢?1月26日,中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了《中国乘用车经销商与供应商关系白皮书(2014)》。《白皮书》显示,2014年,近55%的汽车经销商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而豪华车经销商新车销售不盈利的比例高达63%。从库存数据来看,2014年,经销商与厂商的库存差别显著,经销商压力最大的一个月,库存系数为2.22,最小的一个月也有1.3,而厂家的库存系数最高也只有0.78。
中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助理秘书长王冀称,“高库存和不合理的考核规则使大多数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而新《办法》的出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使经销商在库存、考核规则、店铺建设等方面不再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毛利结构不合理,衍生业务不给力
但《办法》的出台对经销商的生存现状而言只是“治标不治本”,经销商不能指望依靠《办法》中的新规来扭亏为盈。一直负责汽车经销商百强排行榜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兼会员部主任宋涛在2015第二届汽车后市场连锁发展论坛上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常态”,中国汽车经销商的转型与创新是必然的,应该从以销售为导向的经销商逐渐转型为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商”。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比美国这一成熟汽车市场的经销商,国内经销商的二手车与汽车金融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经销商的毛利结构中,49.4%的毛利来自零部件和服务业务,42%的毛利来自新车销售。而在美国经销商的毛利结构中,新车销售的比例并没那么重,只占23.8%,其主要毛利也来自零部件与服务业务(42.1%),汽车金融和保险(20.6%)与二手车销售(12.4%)业务所占比重远超中国经销商。
在宋涛看来,2014年对经销商而言是个转折年,经销商都开始调整,从客户需求出发、从汽车后市场入手,开发新的衍生业务。
对比2013年与2014年两年的数据,宋涛认为,尽管经销商的整车销售能力较强,但这方面的盈利能力正在下滑;汽车金融、租赁与二手车业务虽然开始被经销商所看重,但由于客户管理能力不强,打不出这些业务的“组合拳”,所以这些业务能力的提升较为缓慢。
对于经销商来说,拓展衍生业务,改变毛利结构是让他们重新盈利的不二之选。但上有整车厂制订的“游戏规则”,下有非经销商企业来分食蛋糕,其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见习记者 李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