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环保部的计划,今年年底,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就要发布了。强标孵化在即,各大企业是否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
近期,记者采访了多家整车企业、内饰供应商及原材料供应商后发现,不少企业确实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做了不少工作,并做了技术储备。但在改善过程中,种种弊病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整车厂面临着不小的成本压力,一些环保技术还不够经济。同时,不少缺乏管控意识的供应商在样件送检时浑水摸鱼。并且,市场上还涌现出了一批不规范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在即将发布的强制性标准的推动下,车内空气质量正在逐步改善。但何时才能在车内放心呼吸?恐怕还需等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环保内饰也要够经济
要从根本上解决车内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是抓住污染的源头——汽车内饰原材料。据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戴干策介绍,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皮革、塑料配件、胶合剂等内装饰材料,它们会散发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其中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罪魁祸首。因此,使用环保材料是治理车内空气污染的关键一环。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走在行业前沿的内饰供应商和原材料厂商推出了一系列环保型材料。比如,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推出了超低散发塑料——塑可净®是目前化学物质散发极低的汽车内饰塑料;鹰革沃特华推出环保皮革产品Natalle:拜耳材料科技推出了新型车用水性胶粘剂解决方案……
环保的新技术是不少,但其实用不用、怎么用都是整车厂的选择。为何不用?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对于一些成本高昂的环保技术与材料,整车厂也只能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成本控制严格的车而言。
据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非金属材料技术经理黄家奇介绍,要治理车内空气污染,整车厂需要再进行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综合计算下来,单车成本上升变化在百元级别。
可见,整车厂的成本压力确实不小。因此,要治理车内污染,首先整车厂要足够重视,愿意投入资金,甚至做出利润让步。当然,更重要的是,供应商也需要协同整车厂一起在环保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降本工作。不然,即使有了先进的工艺和环保材料,但成本太高整车厂不愿采购也很无奈。
对此,黄家奇表示,事实上对于零部件来说,改善VOC排放未必一定导致成本上升。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部分零部件的综合成本甚至可以降低,一些内饰是能够做到既环保又经济的。
据锦湖日丽相关研发人员介绍,车内空气质量的不达标很大程度上源于汽车内饰材料的不合格。要将材料升级为环保材料,不同材料所需上升的成本也是不同的。比如,锦湖日丽的超低散发塑料——塑可净®就是从聚合专有原料开始进行降低VOC排放的努力,依托聚合技术背景进行配方升级和工艺改善,其成本的上升相较于植物、凝胶的环保升级基本可以忽略。
供应商浑水摸鱼现象普遍
记者发现,自从2013年央视曝光了某豪车车厢内空气污染严重后,不少整车厂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确实越来越重视,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上汽乘用车已经建立了《材料规避清单》,对禁用以及一些不推荐的材料进行严格管控,并通过培训、试验比对、零件认可、过程审核、问题分析跟踪等一系列措施,来管控车内VOC排放。
但在管控过程中,整车厂也有不少无奈的地方。最大的无奈就在于有些供应商并不十分配合他们的车内空气质量管控工作。
黄家奇表示,虽然一些走在行业前沿的供应商已经推出了环保材料和技术,但总体而言,产业链中不少供应商对于VOC排放控制意识依然淡薄。目前,市场上“浑水摸鱼”的供应商普遍存在:有些供应商知道自己内饰件的VOC排放不达标,便在送件检测前把样品放进烘炉中烘一烘,将VOC快速散发掉,以求合格,蒙混过关。但一旦产品到了流水线上,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不过,整车厂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也想了不少办法。“可采用VOC快检的方式,即使用便携式的检测设备直接到现场检测,而不是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检测。这将有效防止供应商作假。VOC快检也是未来的趋势。”黄家奇说。另外,据上汽乘用车质量保证部总监杨如松介绍,针对这一问题,上汽乘用车在临港和南京工厂建立了现场实验室,在流水线上进行车内VOC实时监控。可见,为了对这些弄虚作假的供应商进行严格管控,整车厂可谓绞尽了脑汁。
杨如松呼吁,要解决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不能只靠整车厂,也不能只靠一两家供应商,更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努力,提高VOC管控意识。
检测行业有待规范
除了整车厂、内饰供应商以及原材料供应商外,随着车内空气污染越发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产业链中的检测机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国家室内车内环境与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宋广生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各界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提高,一些检测机构便嗅到了商机,声称能够进行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并在网站上纷纷公布了对于某些车型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报告。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检测机构使用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条件及检测项目都是不规范的,行业乱象逐渐呈现。不规范的检测结果发布不仅影响了国家标准的正确实施,也误导了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正确认识,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于检测行业的乱象,宋广生建议,要尽快规范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评价,其中包括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发布等。
“前两年,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行业的乱象特别明显,近期已经好多了,但不规范的检测机构还是存在。”宋广生说,“现在有一些检测机构只是为了商业利益发布检测报告,其结果会误导消费者。建议消费者在发现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时,要选择通过国家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要关注其是否能够出具国家认可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王京)
编后
何时能让消费者在车内安心呼吸?车内空气质量何时能真正得到改善?恐怕这不是整车厂单方面的努力能做到的,也不是一两家领先的供应商能做到的,这需要全产业链向着绿色环保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暴露出种种问题,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若无睹。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不少企业对于治理车内空气污染的态度还是十分积极的。
事实上,除了政府、企业,每一位消费者都是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更需要市场的拉动。当“绿色消费”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市场,笔者相信,为了抓住市场,届时即使没有强制性标准,环保的汽车内饰材料也会成为好车的标配。
因此,笔者呼吁,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有意识地将车内空气质量作为选车的重要考虑因素,积极选购采用低散发环保内饰的汽车,这除了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之外,同时也能提升市场对于环保内饰的需求。企业应当积极研发并使用环保内饰,将是否使用环保材料作为评价汽车好坏的指标,成为好车标配。
抗击车内污染,缺了任何一环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