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315”晚会,今年是连续第二年没有汽车主题登上舞台,作为经济强支撑的汽车产业不能松懈。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后1个月的时间,都是车企人员最忙碌和思想最紧绷的时间,不管是问题被曝光、被黑或者被带节奏,谁也不愿意被摆上台作为反面例子。
“315”晚会成为企业反面教材的舞台,这无可厚非,但它是否也应该成为一个弘扬正气的舞台,挖掘那些良心车企的美好,以供行业借鉴,而不仅仅认为这是应该而必然的事情。
那么,车企究竟在害怕“315”什么?
1.智能汽车的使用体验,是半成品还是过分的要求?
从特斯拉开始,汽车有两大功能备受关注,一个是自动驾驶系统,另一个则是中控系统的OTA持续升级,而这两个问题也成为汽车市场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
如果说自动驾驶系统的问题更多地发生在相对激进的造车新势力身上,那么智能中控系统的问题就成为整个行业的通病。
从8155芯片的换代到车机弹窗广告,再到无法实现持续的OTA升级,造车新势力给用户展现了全新生活,用户理所当然地要求传统汽车也要实现同样的功能,冲突不可避免。
曾经我们购买一辆汽车,除了手机互联和播放音乐之外,并没有多少智能功能,更别说安装应用程序和实现车机系统的持续升级。
广大传统车企的中控系统更多来自第三方解决方案,不管是使用体验还是功能升级都无法与自研、直接面对用户的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相提并论。
传统车企近几年都在推进汽车智能化。然而,如果用户对汽车智能功能有日常使用的强需求和高要求,购买造车新势力的产品才是正确的选择。
否则,你用得辛苦,车企也实在没有办法实现你所想要的智能功能,即便是简单如车机互联的功能。
摆脱“315”恐惧,从恰如其分的购车选择和清晰的用车要求开始。
2.合资车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傲慢还是偏见?
产品质量高曾经是合资车企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在汽车产品拥有较高溢价水平之外,近些年被曝光的售后服务乱象,反而让许多高净值用户成为韭菜。
比如,我们看到奉行双车战略的车企,即使是同样的零部件,售后价格却千差万别,而不同的4S店之间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甚至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这样的问题,整个市场都存在。但是,不管是规模体量还是用户群体,合资品牌的4S店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就像前几年曝光的售后维修乱象,4S店毫无顾忌地将汽车维修价格拉高,虚报故障损坏情况,甚至人为施加更多的破坏,以达到最终创收的目的。
如今,汽车销售市场陷入惨烈的价格战,经销商卖车无利可图,更要想方设法寻找新的盈利点,汽车维修成为唾手可得的“救命稻草”。
当消费者在公开第三方平台寻找相同功能和质量的汽车零部件时,很容易就能发现售后市场存在许多猫腻,由此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谁也没有4S店懂汽车,但谁也不愿意当韭菜。
一位奔驰大G的车主博主,就曾连续发文控诉奔驰4S店在其爱车维修过程中的“怠慢”之道,如车辆迟迟未能定损和维修、提供的代步车服务也要三催四请等。
3.自主车企的产品质量,实现弯道超车了吗?
自主车企从仿制、模仿到自研,虽然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汽车质量的提升,却也无法完全抹去汽车质量的问题。
从动力系统顿挫到失去动力,从断轴、汽车异响到车身生锈,无不是令人担心的严重汽车质量问题,并且频繁发生,自主车企依旧需要持续提升制造工艺和品质标准。
据了解,即便是使用与合资车企相同的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生产线,由于质量标准不同,汽车整车质量也会千差万别,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即便是拥有丰富造车经验的合资车企,如今也因为各种各样的产品质量问题频繁召回,甚至爆发质量丑闻,更别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自主车企了。
不管是品质管控还是成本限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主车企的产品质量稳定性整体上落后于合资车企。
可喜的是,部分自主车企已经在整车的品质、耐用性和可靠性方面下了大功夫,以实现领先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保值率。
在回复咨询购车的朋友时,有一句话是我经常会说的,如果你选择自主品牌车型,可以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功能和配置也更高,但也要有心理预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随着汽车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汽车产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用户似乎对汽车质量稳定性不再那么关注,一辆“传三代”的汽车甚至成为了落后的代表。
自主车企要实现对跨国车企“弯道超车”,说的更多的是在销量规模上,但我们更加希望在产品质量上也能同步超越。(来源:TMC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