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1年3月20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观点 强震冲击日本汽车业 下得猛药治重疴 限购下的北京车市值得研究 “车改”需要拿出断臂疗毒的魄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改”需要拿出断臂疗毒的魄力

□ 作者 张汉

广东省惠州市近日启动公安政法单位车改,具体做法是压缩机关车辆,配强基层车辆,取消干部专车和非警务用车,按职级不同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至280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费。经测算和论证,车改完成后市局机关警用车辆保有量将裁减59%(《京华时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而要在实际操作中长久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显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曾有论者说:车改之难,就在于本质这是一件自我割肉的事情:自我限权、自我削利,谁都不愿动真格的。

对于早已患上了公车依赖症、习惯了既得利益的人群而言,如果缺乏有效、透明、公开的监督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制与手段,想要放弃既得利益,恐怕真比割肉还要难。

按照惠州市启动实施的公安政法单位车改方案,“实行警务用警车,非警务用交通费”,那么如何划分、谁来界定所谓警务和非警务呢?

测算的数据很抢眼,然而即便是真的将警用车辆保有量裁减了59%,谁又知道作为“车补”发放的公务交通费是怎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概念呢?

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既然是“非警务”事物,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公交车甚至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即便可以列出诸多发放“车补”的理由,发放数额又是依据什么计算出来的呢?假设一升汽油的售价是8元,一辆车的百公里油耗是12升,那么每月2800元的车补足以跑3000公里的路程了,即使算上其他养车杂费,难道这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每天都要为所谓的“非警务”事物而跑上上百公里吗?

显然,如此货币化的车改、如此高额的车补,不仅难以控制公务车辆运行费用的增长,甚至可能导致实际费用开支上的变相增加,给人一种“加工资”的感觉。

从GPS定位,到使用公务用车特殊标志,再到所谓的货币补贴,公车改革的招数可谓花样多变、异彩纷呈,但很多往往都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其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既得利益者难以割舍对于公车的痴迷与眷念。

公车改革的目的,既是对党政干部、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的调整,更是为了化解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矛盾、消弭纳税人内心的不平。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清醒认识公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果没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与魄力,如果缺乏民意的推进与法制的兜底,所谓的改革就极易走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改费用越高的怪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