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2年,也许是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各大汽车企业迫于生计暂时将更多的吆喝声用在了能赚真金白银的传统内燃机汽车上。相比以往,各界追捧新能源汽车的燥热虽然有所降温,但是,汽车企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发新能源技术的热情依然不减。
跨国企业暗自发力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全球共销售新能源汽车约103万辆,其中,日本以近六成的份额独占鳌头,美国的销量也超过了30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欧洲和中国的销量分别为49614辆和20280辆,位居第三和第四位。上述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近七成是日系混合动力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销量只有6000余辆。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并没有实现“弯道超车”,汽车发达国家仍然棋高一着。
如业内人士所知,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一大难点,也是一座待开挖的巨大金矿。2012年年初,科德宝对外宣布,在蓄电池内的超薄聚酯织物上增加了一层其研发的特殊膏体涂层,能有效防止电池爆炸。4月,巴斯夫收购了生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等特种化学品的美国诺莱特科技公司(Novolyte Technologies),一举成为锂电池电解液全球供应商。11月,3M公司发布消息称,其已经成功研发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蓄电池集电器的非溶解性纳米级涂覆工艺,该技术增加了集电器的导电和容量性能,可大幅缩小电池体积,解决电动汽车电池体积大、导电性能弱的技术难题……
事实上,在这轮电池争夺战中,主流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是铆足了劲。在2012年初的底特律车展上,大陆集团与韩国SK集团旗下的SK新技术公司现场签约成立合资公司,以结合SK新技术提供的电池单元格技术和大陆集团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开发生产锂离子电池。4月2日,麦格纳宣布与韩国现代重工HHI成立合资公司MAHY E-CELL,共同开发电池以及电池组业务。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博世公司曾于2008年与韩国三星视界举办过高调“婚礼”,表示双方将合资生产锂电池。出乎意料的是,双方于2012年9月解除了合资关系。不过,博世并没有放弃这块“肥肉”。据悉,博世计划于2016年开始独立生产汽车电池。
中国市场百家争鸣
记得在2012年的采访活动中,有多家跨国零部件企业高管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未来也将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有尽早投入才能赢得先机。2012年上半年,大陆集团某高管披露,正与20家制造商合作开发100个电动驾乘项目,其中便包括来自中国的订单。8月,博世公司在媒体活动上介绍,博世在中国已经有140名左右的工程师从事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相关产品的开发……
给记者印象更深刻的是,菲尼克斯电气公司高管在2012年10月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甚至坦言,公司专为中国电动公交车研发的快速充换电连接器技术将出口其大本营德国。2012年6月和7月,受益中国资本注入的EDI(Efficient Drivetrains)和Protean Electric两家新能源技术公司分别宣布在无锡注册成立子公司和计划在溧阳投资建厂,反映了中国具备新能源技术孵化的良好土壤。
除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供应商外,去年,新能源汽车其他相关配套服务和部件供应商也在我国进行马不停蹄地排兵布阵。例如,2012年10月12日,德国莱茵TUV在上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和连接器CB实验室正式开门迎客;12月,TUV南德意志集团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搭建新能源汽车测试认证综合服务平台,为相关的新能源汽车采购和检验提供一站式服务;去年6月于江苏吴江举办的“第四届吉孚动力技术研讨会”上,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变速技术备受与会专家关注;围绕“新能源与变速器”主题,博格华纳也于去年下半年在南京召开了“新能源汽车与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技术研讨会”。从“三电”、变速器,到配套的检测认证等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全面升温,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的基础越来越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