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4年3月2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观点 也来谈谈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 旧车去哪儿? 透视打车软件的喜与忧 谁为提高油品质量成本埋单?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视打车软件的喜与忧

□ 作者 许阳

自从打车软件火了之后,一时间,市场上30多个同类打车软件互相竞逐。其中的高富帅当属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软件,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巨头,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烧钱大战。

目前,在上海的打车软件市场上,比较通行的有快的、嘀嘀以及大黄蜂3款软件。仅滴滴打车软件,上海就已有32000多位司机在使用,众多司机和用户更是安装了多个打车软件轮换使用。

一个小小的打车软件不仅吸引了互联网巨头投资,还让出租车司机和用户为之膜拜,打车软件的潜力到底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推出“打车软件”的目的,就是方便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让乘客更快更方便打到车,让出租车司机提高车载效率,而且双方还能获得补贴。海博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安装了打车软件后,再也不用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扫街,一天至少可以少跑50公里路,而且用得好的话,生意一单接一单,当中不用停。所以现在赚一样多的钱,我可以晚出门两个小时。”笔者也体验了下打车软件的叫车速度,不到3分钟,司机已在小区门口等候。更重要的是,乘客省钱,司机收入增加。笔者选择微信支付,这一单就省去了10元。出租车司机也相应获得补贴,尽管出租车司机一天只有10单补贴,然而很多人几个打车软件一起用,用完了嘀嘀的额度,就用快的,仅把补贴赚到手,一天就能多赚一二百元钱。

有了补贴这样“免费的午餐”,用户打车积极性大大提高,据了解,打车人数增加30%都是保守的计算。然而其中有不少都是冲着补贴去的,“僧多粥少”就会使得真正饿肚子的反而吃不到。人为造成的用车市场紧张是否让真正急需用车的人打不到车?这样的烧钱大战是否扰乱了市场秩序?

打车软件现在正处于一个野蛮竞逐的阶段,现行的竞争策略是:谁能继续烧钱,谁就能抢占市场。在这样的烧钱占领市场的逻辑之下,有了大批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如果“补贴”换成“有偿”的话,很多并非用车刚需的人就会主动退出。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打车软件与用户之间的黏性还未形成,从大黄蜂在上海地区的普及程度就可见一斑。尽管大黄蜂进入市场更早而且更好用,其界面很清楚,定位准确,但是没有补贴,使用人数很少。所以互联网巨头大手笔投资打车软件,正是想通过补贴的方式改变市场规则,逐步培养起用户的叫车习惯,然而补贴的风头盖过了对软件本身和用户体验的关注。

与打车软件扰乱市场秩序一起遭诟病的还有对其安全行驶的担忧。抢单子,尤其是好的单子,拼的不仅是司机的速度,对手机和网络的要求也较高,有时还要拼运气。司机行车过程中,打车软件一直会发出声音,抢与不抢着实考验着司机的职业素养。

相比国内打车软件近期才遭热捧,手机打车软件在国外市场已经运行多年,对行车安全等用户体验这方面更为侧重。在美国,有一款ZabCab的打车软件非常盛行,司机行驶途中,该打车软件就会把手机屏幕变成灰色无法查看,车停下后司机才能精确地看到附近订单请求的所在位置,保证了司机在行车过程中免遭打车软件分心,确保司机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随着补贴越来越少,打车软件到底还能火多久?这样新鲜事物的诞生,是机遇还是挑战?政府的“调控之手”该伸向何方?今年2月底,上海交港局推行打车软件“新政”:从3月1日起,暂行早晚高峰时段本市出租汽车严禁使用“打车软件”提供约车服务措施。针对上海这样的应对举措,争议依旧余音未歇。的哥纷纷表示,打车软件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一天中非繁忙时段,政策对其影响不大。

伴随着信息技术渗透我们生活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用户体验是大势所趋,打车软件的诞生正是此意图。补贴下的打车软件火爆不能说明什么,补贴取消后用户养成打车软件的使用习惯才是根本,这需要从使用安全性和服务质量认真考虑。让乘客更快更方便打到车,让出租车司机提高车载效率,这才是打车软件推出的目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