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5年8月2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上海新闻 上汽管理学院投入试运营 创新转型 服务主业 “从零开始”,为自主品牌事业奋斗不息 创新聚力助推延锋“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聚力助推延锋“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 作者 马振刚 陈国联

(上接A1版)

与国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借助海外窗口联络到国外大学开展研讨;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者、市场需求方等合作伙伴加强创新领域的合作,利用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联合开发课题,从而及时掌握产业创新动态和新成果,提升技术创新层次。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创新推进过程中还是有一系列的难点。例如,如何更早识别符合市场趋势的新技术方向;如何真正与客户形成战略创新伙伴关系;如何不仅集中在工程技术团队层面,而是进一步在基层员工中鼓励创新;如何进一步强化创新个体(团队)的成就感;如何形成一套系统的机制来确保持续推动创新;如何将创新方案快速推向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等等。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考虑进一步将创新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创新的动力、保障机制和系统推进三个方面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再上台阶。

广大员工是创新的动力,重在全员参与

创新并不一定要强调“高大上”,只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大方向,哪怕是小小的改变,也是创新的具体实践。因此,需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在各层面的有效实践。如,针对基层一线重点聚焦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和改善措施,更加贴近一线实战。基于延锋生产基地点多面广的情况,我们将以“iExpress移动创意大篷车”形式到各基地巡展,启动各地基层创新角,收集来自一线员工的创新方案,形成“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氛围。针对工程技术与管理层面,通过年度“活力杯”活动增设“主题创意”“创意招标”“创新夏令营”等活动,丰富培育和发展方式。同时,借助与核心客户的专项技术展、前瞻技术交流等形式,将iExpress品牌影响和创新产品向客户端、供应商端扩展。

进一步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达到使创新主体从技术研发人员扩大到生产一线、创新范围从单一产品延展到跨业务跨区域协作、创新方向从发散性创新扩展到主题引导式创新、创新辐射从公司内部延伸到产业链两端的效果。

总体统筹是创新的保障,质在推动进步

创新在企业中能否成为一种文化,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推动企业在各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全体员工真正相信企业因创新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必须有一套能够有效进行策划、统筹、推进、反馈、优化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资源保障。

自2013年开始,公司尝试在现有组织结构基础上,跨业务系统设立“创新、精益、IT”三大委员会。其中,创新委员会的作用就是作为延锋整体创新能力建设的神经中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优化跨组织架构的创新委员会在实践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重点强化技术能力建设,五大业务系统分产品线对标国际先进同行、合作伙伴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建设具有原创技术、具备一流国际竞争能级与能力的技术中心,以及跨业务系统的协同、集成创新为多突破点,以在专业领域具备综合国际竞争优势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发展路径图为工作方向,借助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扎实推进各业务系统技术能级上台阶。另一方面重点强化跨业务系统的资源协同,由五大技术中心总经理、部经理组成“延锋技术管理平台”,不局限在各技术中心自身建立知识、信息共享机制,在产品研发能力的协同及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跨业务系统的重点课题研究和项目协同开发,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及创新思路的拓展、创新成果的应用。重点强化人才培养与激励,进一步借助iExpress平台鼓励、引导员工,提供资源与帮助,尤其要重视年轻员工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形成的创新火花点,进一步鼓励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在优化现有岗位职级、薪酬机制、科技进步奖评定等方法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力度,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上汽“种子基金”活动,并探索延锋“创新基金”工作流程,进一步服务于创新项目的产业化。结合市场化操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新项目团队直接参与项目创业,形成项目激励模式。

系统推进是创新的未来,贵在持之以恒

创新的方式多样,成果或大或小,尤其对我们而言,需要的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的耐力、积小胜而大胜的恒心。毕竟,零部件制造业比拼的不是一时的“短跑冲刺”!我们固然有可能弯道超车,但弯道之后可能还是比拼耐力的直道……相比过去而言,延锋员工对创新的重要性、认可度、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要回答的还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创新了多少”,而是“延锋是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的问题。因此,创新贵在持之以恒,必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提升。其中,企业有没有对自身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是我们认为的关键一环。延锋必须本着开放的学习心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型企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有针对性地借助第三方资源对创新能力评价的手段,在实践中形成适合延锋实际情况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此为工具,有系统地评定自身在创新工作中的发展状况、强弱得失,真正坚持下去,“一张蓝图干到底”,有效推动创新能力在延锋的系统化建设。

今天,行业发展日新月异,B2B零部件配套商业模式中原有约束条件的快速转换,甚至商业模式本身的颠覆、变革都已成为热点。原先的行业领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标本”。面向未来,延锋将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始终扮演挑战者的角色拥抱创新,真正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价值观中的关键一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开拓前进,助推延锋新一轮的企业发展,在“世界杯”的赛场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作者马振刚系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联系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