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德国斯图加特汽车及发动机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的“2016年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针对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三个主题,探讨了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觉慧参加会议并表示,未来是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一场赛跑,当互联网企业兵临城下,传统车企要用创新技术去拥抱互联网思维,而创新源自于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创新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创造体验
张觉慧表示,创新技术不是少数人的“奢侈享受”,而是每个人都能触及到的差异化体验。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而言,拥抱互联网思维去创新并不是要追求“高大上”,而是去创造体验。
如何创造体验?这就需要洞察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以未来的车联生活为例,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场景:早晨7点闹钟叫醒用户,播报天气预报,手机显示汽车状态良好;用户在8点上车后,车机自动与手机无缝对接,读取日程,并自动导航至目的地……下午5点半到达机场附近,车辆显示自动跳出停车场信息并标注价格,在停车场显示登机口,并导向离登机口最近的停车场出口停车。
“以上的车联生活全部源于生活场景。为创新埋单的一定是生活的需求,为创新点赞的一定是用户的体验。”张觉慧说。
未来配置是消费者需求和技术的结合
创新来源于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基于此,张觉慧认为,未来的汽车配置是消费者需求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张觉慧以HMI(人机界面)配置为例进行了阐述。譬如,当消费者发现目前的语音识别过于死板时,语音识别开始演变为语意识别,并融入了方言识别技术。又如,为了丰富用户体验,手势识别被认为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在体验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手势不同,手势识别不够准确。基于此,未来HMI配置不仅有手势识别,还需要通过增加眼球以及人脸识别来提高识别的精准度。甚至在未来,当这些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时,这些技术会被脑电波技术所取代。
配置跟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而作为汽车工程师,张觉慧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对不同技术进行拆分和归纳,了解功能配置背后的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生活情景的想象,能衍生出更多满足用户需求体验的配置。
“譬如,手势控制这一配置的关键是红外线技术。而事实上,红外线技术可以覆盖到汽车很多其他的配置上。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技术本质,把这些技术融合后将会产生无限体验。”张觉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