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6年10月2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焦点|Focus 网约车时代,哪些车会是抢手货? 网约车时代,哪些车会是抢手货? 让子弹飞一会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子弹飞一会儿

□ 本报记者 李妍如

这两天,人们茶余饭后最常聊到的话题之一,恐怕就是北上广深及不少二三线城市密集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征求意见稿。这次被总结为“京人京车”、“沪籍沪牌”等地方新政所提出的“苛刻”条件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特别是关于外地车辆禁止进入本地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设定,更是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少声音认为,这一规定有违分享经济精神和市场开放原则。滴滴出行发布千字文,指责地方政府将交通部提出的“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简单理解为设定更高车辆、司机门槛。

网约车作为分享经济时代的代表,一直以来被寄予了能改变出行难的厚望。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就指出,出租车改革一是要提升传统汽车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二是要鼓励网约车新业态的创新和规范发展。

10月12日,在中外创客领袖座谈会上,腾讯CEO马化腾提出,网约车不要一棒打死,对于刚刚出台的网约车政策,希望能慎重,给缓冲时间,进一步调研。李克强总理对此表示,这个问题听到了,基本原则是明确的,会要求有关城市进行研究。

的确,我国是首个承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但如何管理好网约车市场的确有难度,这不仅涉及老百姓的便捷出行、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以及相关网约车平台的利益,更涉及特大城市的规范安全运行、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等诸多因素。此前国家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网约车数量、价格等进行松绑,当时交通部副部长刘晓明就表示,出租车改革的落脚点是要看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方不方便。显然,通过目前各地细则似乎能看到政府一颗急于规范秩序的心,这份心思又让网约车画地为牢。

毋庸置疑,网约车需要合理管控,但也要为业态的成长留下窗口,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束手束脚难以让网约车行业发展走入良性轨道,对网约车的管控要从各地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和城市发展。

相关阅读

截至10月18日,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公布了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办法草案,都对网约车平台的运营车辆和人员进行了严格规定。

●车辆资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网约车辆均要求必须持有本地车牌;

●驾驶员资质:北京、天津、上海要求最为严苛,网约车驾驶员必须拥有本市户籍;深圳、杭州等城市放宽到驾驶员拥有本地居住证即可。

●车型: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营运车辆为传统燃油车辆的轴距要达到2700毫米,新能源车辆轴距要达到2650毫米;广州要求车身长、宽、高分别大于4.6米、1.7米、1.42米

●排量:北京要求燃油车排气量2.0L或1.8T;广州要求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辆排量1950毫升,采用增压发动机的车辆排量1750毫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