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0年9月2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他山之石 制造业闯入一头“犀牛” 制造业闯入一头“犀牛” 制造业闯入一头“犀牛” 新制造“新”在哪里?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密三年,阿里新制造工厂揭开神秘面纱

制造业闯入一头“犀牛”

新制造是一个新赛道,从“需求”到“供给”,通过对消费的洞察来实现“按需生产”。阿里说,新制造的目标是具备“从5分钟生产2000件相同产品,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产品”的能力。它的重点不在于制造,而在于把互联网能力与制造业融合起来,这在未来会是标配。

杭州北郊,看似寻常的园区内,一夜之间冒出了一颗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双料“新星”。手持平板电脑的工人,带有触碰面板的缝纫机,穿梭其间的机器人,挥舞的机械臂……这里竟是一家一改传统模样的服装工厂。

不久前,阿里巴巴将新业务发布会放在了这家工厂——“犀牛智造”新制造平台的“样板房”。

“今天,大家看到的像是一家工厂,其实对我们来讲,这既是工厂,又不是工厂。”阿里巴巴犀牛智造首席执行官伍学刚的话听起来有些玄乎,“新制造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平台,工厂只是平台中的一个载体。”

1.鸡同鸭讲

一切始于3年前的一封邮件。2017年9月,伍学刚给时任阿里巴巴CEO的张勇发送了“新制造”的立项申请,项目取名为“啄木鸟”,以表撼大树之志。

张勇很快拍板,同意立项。2018年下半年,“新制造”的第一家工厂落成,当时有两条生产线,70多个工人。9月,“啄木鸟”一期上线,机器间有了连接,工人们也有了操作系统。

这时的团队成员中,一部分来自传统制造业,一部分来自互联网行业。其背后,是两种生产力在交汇融合中的碰撞,更是两套价值和逻辑体系的对话。

问题接踵而至,软件到工人手中,被吐槽各种不好用,反馈回来的bug让人猝不及防——衣架卡住了,吊挂转太快,平板不会用……

还有一个事件:工程师们设计出带芯片的衣架,能从布料到成衣全链路跟踪,因而需要衣服和架子严格对应。但工人过去的习惯是,先扯下一堆,操作完后再挂上去,这下全乱套了。

一线和研发的“开撕”越来越频繁。“矛盾一下子爆发了。产品人员吐槽,说需求太low了,我们可是要做世界级产品。”HRG宋艳说,“工厂的人也吐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东西有什么用。”有时候谈不拢,双方摔门而去。

“当时真有点鸡飞狗跳。”宋艳说,“后来冷静想想,深层原因是大家的语言体系不一样,鸡同鸭讲。”

2.揉碎了重塑

产品经理许小辉记得,2018年“双11”后,张勇来到犀牛制造,看了全链路系统。虽然团队对战略路径仍偶有分歧,但他对这个秘而不宣的团队里的年轻人说,路径的轻和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看有没有用创新的手段,创造出真正的客户价值。

张勇的话像一记响指,让伍学刚不再那么纠结了。对一场马拉松比赛来说,耐力比速度更重要。“最关键的是战略定力,把客户价值做厚做透,不能摇摆和回头。你走到一半,就换一条路,或者走了一半就往回走,再好的战略都是失败的战略。”

他也看清楚,此前部门间的磨合危机,归根结底是语言体系、思维模式和技能经验的矛盾。一个没缝过纽扣的产品经理和一个没看过代码的车间主任,都干不好新制造。“必须将他们揉碎了重塑,纵使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犀牛团队先做了一次组织架构升级,CTO高翔兼管生产。这意味着,从技术团队敲的每一行代码,到牛仔裤的线头,都是他的事。用意很明显,只有从菜农到厨师都当一遍,才懂得该改进土壤还是灶头。

有个技术大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来了之后,高翔先安排他去生产线当班组长。“应该是全世界最贵的班组长了。”高说。博士很痛苦,不仅要攻克针线活儿,还要处理制度和人情。最后,他硬是啃下了一整条生产线。

与之对应,制造业人才落地,也要到产技那脱层皮。这些服装业的头面人物,每天在代码前接受暴击。他们3个月内不准去一线工厂,直至交出毕业创作,先学会定义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提出产品化的解决方案。

女工李燕突感受宠若惊,几个产品和技术大牛找到她,要拜她为师,从头学习缝纫。李燕把他们带到车间,发现他们真不是谦虚,果然一窍不通。

“我从最基本的开始教,封嘴、合侧缝、合后浪……”李燕说。这些聪明的互联网脑袋,在无数个夜晚,跟在一个熟练女工背后,像虔诚的学徒一样,从一针一线摆弄起。

后来,李燕也拜他们为师,学基础的产品设计。她没上过大学,自然有些吃力,但也燃起了好胜心。几个月下来,她已经会写FRD(功能需求文档)了。

这种相互学习机制被固定下来,团队会定期角色互换。所有工程师走出办公室,到生产线上一天班,工人则坐在会议室,从监控视频中盯着“徒弟们”,不时用对讲机纠正操作或交流软件使用体验。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繁忙而寻常的日子背后,是中国互联网和制造业交融的缩影。

3.犀牛加速

捋顺了生产关系的犀牛智造,迎来了一轮创新加速,“智慧大脑”、棋盘式吊挂、中央智能仓等相继研发成功,至今已拿了40多个专利。“100件起订、7天交货”也刷新了行业效率。

继第一座工厂后,犀牛智造在两年间又建成两座工厂。蛰伏3年所积累的技术创新,让复制更多工厂成为可能,也为未来开放给全行业打下基础。

去年年底,团队搞了一项类“行为艺术”来测压——万人万服,5天做完1万件不同的衣服。这是平台个性化定制能力的检验,没有宕机,没有延误,团队配合也行云流水。“鸿沟消失了,每个人都得到了重塑,我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名工人说。

今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将犀牛智造评为“灯塔工厂”。张勇也出席了论坛,并谈到了新制造的由来:客户的需求是我们的起点。

现在,在犀牛智造,经历过3年秘密创业的人,大多觉得像一辆高速潜行的列车冲出了地面,阳光簇拥,鲜花满地,这固然美好,但另一面意味着,帷幕拉开了,征途漫长,没有人敢辜负这个舞台。

不久前,李燕升职了,从车间调到中后台,成为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架构师。这是她14年前离家打工时未曾想到的职业。前工友再来攀比车间大小时,她已觉得像另一个世纪的事情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