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24年3月3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企业之窗 华域汽车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 中国五菱携手新质供应链全力推进“一二五”工程 上汽大众ID.3保值开三年 “中央大脑”变强记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大脑”变强记

零束科技“中央大脑”一代ZXD1量产下线

□ 本报记者 阮希琼

3月28日,零束科技自主研发的中央大脑一代ZXD1量产下线,将率先搭载在5月上市的智己L6上,带来智能车控、智能座舱、智能场景等个性化用户体验大幅提升,后续还将在合资品牌推广应用。

如何在极寒气候下保证用车体验是新能源汽车绕不开的难题,零束科技的工程师们在过去不久的那个寒冬里,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穿越极寒,最后冲刺

凌晨5∶30,是海拉尔一天中最冷的时刻,气温低至-40℃,零束中央大脑集成与测试负责人杨工熟练地启动车辆,观察电脑中的各项数据。经过一夜的严寒,车辆已经冻透了,测试中央大脑能否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正常运行,是每天挑战的开始。

这样的工作节奏,从1月7日开始,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再过几天就可以回去了,产品马上就要上市了,我们在做最后的冲刺。”

参与冬季测试,对于零束来说,是第一次。“上一代产品,我们主要交付的是软件,对温度并不敏感,没有冬季测试的要求。但这次全新的中央大脑,我们将智能座舱、智能计算两个域控制器集成在一个盒子里,硬件也是我们自己做的。为了保证‘硬件+软件’高质量交付,我们来到了海拉尔。”工程师介绍说。

传统汽车的冬季测试主要测底盘和动力,但智能汽车要做的远不止这些。“在极寒条件下,车机会不会死机或者关机?屏幕会不会卡顿?软件等功能是否正常?”因此,他们必须开着车在真实的道路环境和冬季试验场中不停地测试,每天测试8小时左右。

如今,“中央大脑”的极寒环境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2万公里。“把问题扼杀在量产之前,才能保证产品高质量交付。”杨盛凯说。

算力更高,体验更丰富

在距离海拉尔2800多公里的上海,还有一群零束工程师处于最后冲刺阶段。他们既要配合海拉尔地区的工程师共同解决问题还需要同步进行台架测试、整车测试等工作。“时间是最大的难题。从去年4月立项到现在,一年时间不到,就已经快要量产了。”全新的平台、全新的高算力芯片、全新的团队。同时,交付的不仅是软件,还有硬件……回想起来,项目经理徐工至今都觉得他们能完成这个上汽第一军团项目,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他们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产品。”工程师手中是一个形如笔记本大小的盒子,正是这个小小的盒子,将智能座舱、智能计算两大域控制器融合在了一起。

据介绍,通过集成与融合,原有两大域控制器的4颗芯片集成为2颗,采用最新的8295芯片,算力实现了翻倍。“更高的算力能拓展出更多功能。比如,语言大模型,未来我们可以在车里与车对话,汽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需要更高的算力去做冗余。”徐工说。

不仅如此,通过跨域融合,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更丰富了。“之前的尾灯是单独的控制器,集成后,用户自定义尾灯动画效果更丝滑。”工程师介绍说。

更高的算力也给研发带来了不少难点:复杂的结构会不会漏液?能否抗振?稳定性够不够?“一次次的测试和整改,ZXD1是我们不断反复打磨出来的产品。”

中央大脑二代已在路上

中央大脑一代ZXD1即将步入量产的同时,中央大脑二代ZXD2的B样件也正在研发中。

ZXD2把“舱、驾、算、联”四个域控制器融合起来,实现了一个“中央大脑+区域控制器”的全新电子架构。零束科技中央大脑二代ZXD2算力将提升3倍,图像渲染能力提升2倍,AI能力提升5倍,通信带宽能力提升7倍,OTA速度提升70%,OTA升级成功率达99%以上,OTA下载和安装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未来有两项重点工作:第一是推进中央大脑二代ZXD2量产,将电子架构由全栈1.0推进至全栈3.0;第二是现有的产品要进一步降本,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徐工说。

对于ZXD1来说,交付智己L6是最后的冲刺。对于零束科技来说,是冲刺,但并不是“最后”,因为他们很快又要投入新的战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