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报电子报

2013年1月2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5

上海汽车报观点 “三桶油”该为雾霾埋单 让创新流行起来 纠结油品不如反思政策 北美车展在复苏中迎来生机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上海汽车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纠结油品不如反思政策

□ 作者 肖文杰

连续的雾霾惹恼了中国的城市居民,汽车尾气排放成为舆论焦点。有此背景,1月16日,环保部就《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五阶段)》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理所当然引起关注。

国V标准的主要污染物(HC、NOx,PM)的排放限值都更严格。不过,这对车企而言并不算难,普遍估计,新标准带来的新增成本仅在千元左右,技术上也无太大难度。在汽车行业,讨论的焦点被引向油品问题。车企认为,“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因为技术落后和市场垄断,所以对油品改进既无心也无力,致使汽车尾气排放达不到要求。而油企则认为要正视国情,不能要求它们一步到位。

油品的确落后。汽柴油国IV标准今年底才能在全国推广,比排放标准晚了5年。但只要把问题集中在企业层面,恐怕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

其实,炼油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油品的关键在于硫含量,硫会降低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效率。而最新技术(比如上海最近完成的S Zorb装置)可将汽油中含硫量降到10mg/kg以下,完全能满足国V汽油标准的建议要求,辛烷值降低很少,成本比传统技术更低。虽然离全国推广仍有距离,但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而垄断之下的有恃无恐则是更主要的批评。油企被认为不愿承担技术升级的成本,所以排斥新标准,或是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但环境改善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没有企业会主动增加成本,这与垄断与否无关,只是市场规律。

这不是为企业开脱,也绝不意味着消费者理应在更高的油价和更差的空气当中作选择。既然市场运行不能带来环境改善,那么,政府就必须从设计到执行,统筹引导。可惜,现在这一作用并未完全体现。

最通用的政策手段就是税收。为生产低硫清洁燃油的企业提供消费税优惠,引导它们主动提升油品,这已是国外成熟的做法,但国内企业尚未享受类似政策。此外,政府应在更高层面强制推行与排放标准同步的油品标准,这一点是业内共识,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协调困难,单凭环保一家无法推动油品标准升级加速。

设计层面的引导和规定不够,在执行层面也显得薄弱。现在的排放标准与欧洲同步,但配套的检测程序却没有跟上。现行标准仅要求企业自查,且不检测在用车,只检测新车,这并不能约束车企真正符合标准。

鼓励不足、统筹不力、执行不严,这些政策面的问题恐怕是制约汽车排放改善的根本原因。当然,进步也在发生。2011年,国务院已提出相关消费税优惠建议,但尚无落实迹象。而最新的国V标准也对排放合格里程(从10万公里增至16万公里)和在用车抽检(按里程数逐年抽检)作出更严规定——这是国V标准真正值得注意的改变。可惜,仍是企业自查,在用车检测细则也未出台,这些规定恐怕并不能带来实效。

其实,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1998年全国推行无铅汽油,仅用两年就完成,关键在于这一工作是在国务院高层统筹协调、落实规定,所以,政策的整体性和执行力度得到了保证。如果能借鉴这些经验,协调环保、能源、制造等各部门,夯实排放检测标准,相信汽车排放问题定能逐步解决。而这些实打实的努力,恐怕比企业间的争论更有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企业公示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