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期,年均复合增长率曾高达35%,2011年后放慢至9%。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仅6.86%,重回百分比一位数增速;但这只是个开始;预测今年车市同比增长7%,按照如此增速,2015年至2020年的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将骤降至3.7%,这意味着“微增长”将成为车市新常态。
自去年起,反垄断纵贯汽车全产业链,今后还将持续深化,成为行业新常态。另外,近几年汽车发展和能源、交通、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限购限行政策,加剧了汽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去库存化或将成为车市新常态。
新常态还体现在: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大举“入侵”汽车业,势必改变汽车业的制造结构、物流结构、消费结构,并进一步丰富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从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到后市场的各个环节,汽车发展生态圈也将重新构建。另外,汽车业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利润增长点正在发生转移,呈现出向水平延伸的态势。二手车、汽车金融、汽车置换、汽车租赁等业务发展迅速。一些汽车集团开始试做汽车电商事业,汽车销售模式面临着新的变革。
汽车在市场配置中的资源作用更加凸显。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将成为新常态;合资企业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自主品牌越来越处于“边缘化”。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MPV、SUV等车型受到消费市场的关注,车市将逐步从单调、重复的款式中脱离出来。此外,中国车市还有很多新常态,同样需要慢慢适应。毋庸置疑,新常态对汽车业发起了挑战。特别是“微增长”时代来临,车企面临经营压力。2014年,我国主要25家汽车厂商中,13家未能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完成率为48%;其中,自主品牌成为“微增长”时代最受伤的群体。由于面临财务困境,大部分自主品牌将难以盈利。以比亚迪、奇瑞汽车为例,近年来均持续经营性亏损,以政府补贴苦苦支撑;而青年莲花几近崩盘。车市低迷也伤及经销商。2014年,汽车流通领域从单店亏损的个案扩大到70%-80%的经销商亏损,汽车经销商集体向厂商要求返点补贴填补亏损,一时间成为行业焦点。
不过,辩证地看,微增长并非一定是坏事。虽然微增长给整个汽车行业造成压力,但对于促进行业健康、持续成长是有利的,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生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压力为动力,因此也孕育着机遇。微增长状态下,汽车市场正在慢慢走向成熟化,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供求关系也会逐步走向正常的状态;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
随着汽车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矛盾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发展被提到战略高度。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废止地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打破地方藩篱,对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价格优惠,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为所有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整个汽车产业链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再到互联网销售和售后服务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在汽车行业迎来新常态时,也在酝酿着转型升级。
其实,汽车业的种种“新常态”并不是一个现在才有的新情况。所谓的“新常态”,是相对历史上的“旧常态”和“非常态”而言的,是常态的转变和发展。
“微增长”时代来临、新能源的突飞猛进、汽车电商元年的到来、汽车反垄断大幕的开启……我们要做的,不是感叹变化之快是否合理,而是应当适应甚至引领这种变化。
首先,面对新常态,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其实,汽车业时时都走在新常态的前进步伐上,不断改变和被改变着。“新常态”并不是简单的速度预期,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面对新常态,须有新思路。自主品牌更需要这种前瞻思考,已经落后于人,就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快人一步,制订切实发展战略:坚持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创新为驱动力及正向研发体系的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的布局、SUV+MPV市场的坚守……自主品牌在缓慢增长的市场格局中,正在依靠自身的努力适应和改变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常态。另外,除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外,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还应回归本质。中国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仍属于后发国家,只有回归到实现自主创新的最初目标,才算真正实现了“繁荣”;国家对共性基础技术的支持和投入,是汽车产业未来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新常态下衡量行业发展水平不应是产销量增速,而应是在新常态下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只有具备了核心技术,才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