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打车宣布获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至此,作为行业领头羊之一的滴滴打车在16个月内完成了三轮融资,总额数亿元,其业务收入却为零。不仅是嘀嘀,由阿里巴巴背书的另一行业巨擘快的打车也是如此。
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到底看中了打车软件的什么潜质,纷纷出手下注?
先将时间拨回两年前,国内的大部分打车软件都是从那时开始起步的。他们所瞄准的市场并非没有壁垒。以上海为例,上海原有的电调平台规范便捷,唯一的不足就是要收取4元的电调费。打车软件出现后,一边补贴司机,鼓励他们在手机上下载软件;一边奖励乘客,诱使他们使用软件叫车。打车软件的补贴政策不但获取了用户们的认可,更改变了用户习惯。如果说叫车电话只是雪中送炭,让急于用车或需要预约用车的乘客能够坐上车;打车软件无疑是锦上添花,帮助每一位想打车的乘客缩短了等待时间,而且还送钱。打一次车,司机、乘客双方都能拿补贴,用户们喜闻乐见,一点点养成了用手机叫车的习惯。就这样,快的以杭州为根据地一点点站稳了脚跟,嘀嘀则把北京作为大本营迅速发展。
然而,打车软件市场的做大意味着各地官方电招平台会被抢去大半的生意,各地交通委显然不可能坐视不理。与此同时,打车软件间的内部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大黄蜂打车曾在上海做过一个连续8周的活动,叫车成功后司机与乘客各补贴10元话费,短短两个月便送出了2000万元。
“剩者为王”,在行政阻挠与同行业竞争中活下来的打车软件越来越少,最后留在大部分司机与乘客手机上的软件只剩两家,嘀嘀与快的。一山不容二虎,这两家软件纷纷开始扩张领地,将业务延伸至对方的地盘上。滴滴打车的联合创始人在宣布获得融资的同时表示,此番1亿美元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市场拓展,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覆盖100个城市。
战火从去年一路烧到今年,嘀嘀已经表明了态度,若快的不能及时拿到足够的资金与嘀嘀的对抗,那么它被用户从手机上删除是早晚的事。
打车软件烧钱的能力有目共睹,那它们赚钱的效率有多高呢?关于这一点,软件的负责人们都表示“撒钱”只是现阶段的战术,希望将来能够通过整合打车者的数据,了解乘客最常去的地点、最常出行的时间段,利用大数据预测乘客的行为习惯,从而进行精准广告投放,继而实现盈利。而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两大软件背后的金主,则是希望通过与打车软件的合作,让用户逐渐养成使用支付宝以及微信付车费的习惯。
至于打车软件能走多远,会不会像团购一样爆红之后销声匿迹,国外的打车软件鼻祖Uber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成立于2009年的Uber,3年后便已开始盈利,而且不断地拓展新业务,不仅能把空车送到消费者面前,还能送花、送冰激凌,成功实现了跨行业服务。Uber创始人表示:“未来,只要是用交通工具传送的业务,我们都会尝试。”经分析师估算,Uber的未来价值将超过Facebook。
中国乘客是不是也能有一天用打车软件吃到冰激凌是后话。目前来讲,乘客在意的是车到得有多快,司机在意的是空车率有多低,补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打车软件真正的对手是路边打车,只有做到媲美扬招的速度才能保证用户体验,避免沦为下一个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