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洋品牌家具“达芬奇”出了洋相,动辄几千万元一套的笨重豪华张扬的家具居然产于东莞,而且非全部实木,更有不合格产品,甚至还有有毒有害材料充斥其中,质量也不尽如人意。7月13日,“达芬奇”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最后女老总声泪俱下:“我太善良了!太相信别人了!”似乎,厂方也是受害者。
说是意大利的产品,却是在中国的保税区内“一日游”入关的;说是100%全实木的家具,制造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能不用实木的地方尽量不用”。
要在商家中建立“诚信体系”,任重道远着呢! “达芬奇乱码”唯一昭示了一点关键所在:我们有关管理部门监管的缺失。
其实,现在国内市场上各个商品领域标志不规范的问题屡见不鲜。明明是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标“100%纯正进口件”在我们汽车配件商铺比比皆是。
在中国还有一些知名洋品牌的专卖店里,问营业员是哪里产的?营业员会一口咬定“我们这里是全国总代理,全是进口的。”但是细心的顾客如果看出英文标志上产地为中国,他们又会说,这个是洋品牌特约授权在中国生产的,核心技术都是人家的。洋品牌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标识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我们汽车配件行业对此感同身受。什么进口件、原厂件、副厂件、配套件、维修件等等,都客观存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厘清这些名称所在的汽车配件上的自身质地和产地。在各类汽配市场上,标志问题查处了,规范一阵子;不查了,返潮一阵子。着实令人头疼!汽配市场的监管也是近年来的艰深难题。
其实,随着发展中国家开放速度加快,近几年,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纷纷落户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者看好方兴未艾、人口稠密的潜在市场;再者在利用了当地廉价劳动力的同时,转嫁了污染等问题。因此,所谓知名品牌,也有了原厂生产、南亚生产、东亚生产等差别。消费者在崇拜洋品牌的同时,应该认清真正产地。至于像“达芬奇乱码”般的产品在外高桥保税区游荡了一天,声称“意大利原装进口”,那肯定是在欺诈消费者了。
监管缺失是目前洋品牌乱象的主要原因,这次“达芬奇”事件之前,十来年,我们的监管部门监管检查了不少国内中小家具厂的产品,什么质次价高、什么有毒有害,唯独对“达芬奇”作“蒙娜丽莎的微笑”,网开一面。
在汽配市场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管理部门的监管对象总是那些前店后仓库的小商小贩,对一些大型市场总是手有些软。
在监管缺失的背景下,消费者应该怎样有个自我保护意识呢?笔者以为,答案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要盲目崇洋媚外。更不要傻瓜似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